银川 聚力发展新材料 打造中国新硅都

本站原创 0 2024-10-10

7月16日,宁夏龙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光伏支架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建设者们正战高温、斗酷暑,紧锣密鼓施工,全力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结合区内已形成的光伏产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助力银川市构建形成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集群、价值提升,不断推动工业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再蓄动能。 今年以来,银川新材料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成功吸引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重点项目,为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凝聚强大合力。 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硬实力 总投资150亿元的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随着中环50GW项目的建设完成和35GW项目的开工建设,同步引入宁夏欧晶、宁夏中晶、宁夏欧通等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为中环提供了炭炭、石英坩埚、单晶炉配件等原辅料及设备设施,也为新材料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提供了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布局发展,银川的新材料产业已沉淀了多项打破壁垒或填补空白的新技术,建成若干业内最大、行业领先的大项目和新项目,聚集了隆基、中环等一批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2家,形成了拉晶、切片、电池产业链,以及炭炭、坩埚、串焊等较为齐全的配套产业,已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伏材料制造基地。目前我市已实现单晶硅棒产能110GW、硅片产能45GW、单晶电池产能15GW、石英坩埚20万只/年、串焊机1800台/年。2022年光伏产业总产值465.5亿元,同比增长71%;今年1~5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4.36亿元,同比增长43%,占市级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65%,预计上半年实现产值280亿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在银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除光伏产业外,硅片、石墨烯、工业蓝宝石也把银川作为产业最佳承接地。利用宁夏气候、电力和政策优势,银川正在大力发展以光伏、蓝宝石、新型半导体、电池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致力引进龙头企业,多措并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培育行业内“单打冠军”的同时,加快扩大规模形成聚集效应,不断推动新材料产业提档升级。 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催生发展内动力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装备和制造业的基石。为了更好地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绿色、节能、环保发展,银川市全力构建集科研、产业于一体的新材料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宁夏环欧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硅单晶材料智慧工厂及配套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宁夏晶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万千米金刚线生产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宁夏欧晶科技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半导体直拉单晶硅用石英坩埚产业化项目已部分调试投产……一条条产业链正在形成新的生态圈,加快推进银川市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已围绕打造“中国新硅都”的目标谋划和实施项目30个,年度计划投资155.77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53.9亿元,预计2023年贡献产值288亿元。我市还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网络设施强基行动、平台载体壮大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行动、融合应用提升行动、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五大行动”着手,引导企业持续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现代化。截至目前,工业大脑平台企业已注册417家,入驻生态伙伴30家,生态应用269个,数字化转型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大。 同时,围绕打造“两都五基地”发展目标,我市制定了建设“中国新硅都”、智能终端和半导体生产基地三年行动方案,印发《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实施方案》《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办法》,龙头企业隆基硅、中环被认定为光伏产业“链主”企业,天通银厦被认定为工业蓝宝石产业链“链主”企业,光伏产业集群化、链式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实施企业支撑战略打造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兑现企业产值增量奖补,对优势产业企业产值实行“节点奖励+增量奖励”,建立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培育库,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光伏硅领域规上企业达22家,占市级规上企业比重为6%,对市级规上工业产值的贡献度为29.7%,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2家,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保障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为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我市积极对接智库专家,围绕发展光伏材料、半导体材料、工业蓝宝石等开展调研分析和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联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北方民族大学,开展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研究、建设“中国新硅都”战略研究;推动园区创新发展,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优化高新区管理机制,强化产业、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产城融合,稳步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上一篇:醴娄高速湘江特大桥全面展开悬浇梁施工
下一篇:陕西光伏发电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
相关文章